科創板、港股究竟給創新藥圈子帶來了什么?
- 2019-11-13 09:30:00
- June
- 轉貼:
- 億歐網
- 3242
【編者按】科創板、港股的未盈利上市政策落地無疑在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的賽道添加了兩座巨型加油站,政策施行以來,究竟給創新藥圈子帶來了什么?一級市場的高估值和二級市場的高爆發,究竟泡沫四溢還是雪中送炭?
本文來源于醫學界智庫,作者小白;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如果把創新藥研發比喻成一場賽車,那么研發技術是車身,資本就是汽油,漫長的新藥研發過程需要資本的陪伴,昂貴的臨床試驗需要資本的支持,高智商、高學歷的研發團隊需要資本的保障。
科創板、港股的未盈利上市政策落地無疑在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的賽道添加了兩座巨型加油站,政策施行以來,究竟給創新藥圈子帶來了什么?一級市場的高估值和二級市場的高爆發,究竟泡沫四溢還是雪中送炭?
10月31日,同寫意首屆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與政策法規大會分論壇“科創板大環境下的生物醫藥投融資邏輯”上,來自平安創投的合伙人周暉帶來了《科創板大環境下的生物醫藥投資》的演講。
中國醫療產業鳥瞰圖
從宏觀來看,中國醫療市場總規模超過超過了10萬億,微觀上來講也已經形成了不少行業的龍頭企業。在醫藥領域,恒瑞醫藥是7000多億,在CRO領域,藥明康德超過1500億,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平安超過100億,已經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龍頭的企業。
從細分行業上來看,在醫藥這個行業主要是兩大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創新。包括像國外新藥的加速引入,AI醫藥研發日益被重視,投資人對新藥品種是否為中美雙報,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尤為關注。
第二個趨勢是鼓勵行業整合并購。包括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最后目的是鼓勵行業集中度的提高。無論是監管還是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也就是說,中國醫藥企業大概有7400多家,未來大部分醫藥企業將會被擠出市場。
醫療器械行業也出現三大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進口替代升級。相比以前,現在的進口替代已經開始由中低端轉向高性能、高附加值領域,比如說像大型影像設備、化學發光等等領域。
第二個趨勢是投資目光轉向海外。國內的企業現在開始并購一些海外的品種來提升它的技術水平,這一類的并購案例每年增多。
第三個趨勢是獨立檢驗中心成熱點。在整體醫保控費大的背景下,獨立的檢驗中心成本和效率都有非常大的優勢,從二級市場的表象上看,表現也都是有非常好。
IPO真是happy ending嗎?
醫藥是中國健康產業最大的部分,也面臨著很大的機遇和挑戰。挑戰上來看,醫保控費的壓力下整個的市場增速會放緩;而機遇也不乏很多,特別是對于龍頭企業,二級市場龍頭企業的增速和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強。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更是使得基層醫療的市場充分發展潛力。優秀審評政策、上市許可人制度的加速落地激勵我國新藥的創新。
大環境總體利好,那么IPO真的就是創新藥企唯一幸福歸宿了嗎?答案是不一定。從目前國內的新藥研發的現狀來看,還是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整個資本市場成熟度還是不夠。一級市場大規模投資新藥大概有五年左右的歷史,二級市場才剛剛開始建設,包括港股、科創板。而科創板10月30日才迎來第一家未盈利企業上市。
其次,一級市場退出的路徑還是相對比較單一。在國外,新藥研發企業不會去IPO,很多都是被大型醫藥公司收購,刺激了整個市場的再循環。但是在國內,目前現存的醫藥公司還是以仿制藥為主,包括資本市場對創新藥收購的政策、制度建設上面還不是特別完善。這對于新藥研發企業來講還達不到那個要求。所以退出路徑這一塊,還是相對比較單一。
IPO也是一面照妖鏡
入大藥企法眼,最終嫁入豪門在中國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初創藥企還是為著上市而孜孜以求不斷努力。
科創板VS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基本情況比較
從時間和規模上看,科創板和港股相比,前者大概晚一年出來,總體注冊規模來講比港股小很多,大概是36億,港股是176億。
從排隊的數量上看,科創板遠高于港股是33個,港股是14個,門檻上來講,港股會更低一點,發行市值是15億港幣,科創板采用第五套標準的話,需要50億人民幣的發行市值。
科創板VS港股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對比
從首發募資規模上來看,港股遠高于科創板,但從后期的增幅上來看,科創板遠高于港股。
從發行市值上來看,科創板的平均市值50億,當前的平均市值漲到137億,大概漲出了1倍多,港股是162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港股的投資人更看重公司長期的價值,并且定價會相對更理性一些。
從目前整個科創板醫藥企業受理情況上來看,科創板對生物醫藥領域的不僅僅是生物制品,還包括高端化學藥、高端醫療設備與器械及相關技術服務。
雖然IPO非常美好,但并非每一家提交上市申請的企業都會得到通行證。就目前科創板已經被終止生物醫藥公司來看,證監會的監管還是相當嚴格,其被拒原因大致有三點:
應收賬款偏高,整體市場規模達到了50%。
推廣費用比較高。
第二大客戶信息披露含糊。
這三點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三家公司技術創新能力是不夠的,如果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那對上下游的議價就非常強,就不會存在應收賬款的問題等等,當然最核心的還是這個公司的產品是不是有技術的創新性和領先性。
科創板、港股究竟給給創新藥圈子帶來了什么?資本熱潮之下,或許存在不少泡沫,但也播撒下不少的種子,給了整個新藥研發圈子更多的試錯機會。當熱潮過后,穿越寒冬,真正具有創新意義、具備生命力的青苗才會留存下來,帶著中國創新藥的希望茁壯成長。
(來源:本文來源于醫學界智庫,作者小白;經億歐大健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