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為什么銀行更愿意貸款給國企?
- 2019-05-05 10:28:00
- 都靈彩虹 轉貼
- 3011
如果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該倒閉但不讓倒閉的話,銀行就無法做到競爭中性,平等對待所有企業,永遠會像現在這樣理性選擇。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劉曉春
近來大家非常關注民營企業融資問題,認為銀行不愿意給民營企業貸款。
首先,銀行沒有不給民營企業貸款,民營企業的發展,都是在銀行貸款支持下起來的。其次,這些年銀行把更多的貸款投向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確實是有這么一個現象。原因在哪里?也有專家學者批評銀行不講市場規律,不尊重市場,只是聽政府的命令放貸款。我的工作經歷中,沒有遇到政府命令貸款的事情,政府最多是提建議,說這個企業很好,現在臨時有點困難,你們銀行能不能幫幫忙?最多這么說一下,沒有命令。
銀行是不是沒有遵循市場規律?20多年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專家的研究,都指出中國的金融領域有這么幾個風險:一個是國有企業,銀行把大量的貸款放給國有企業有很大的風險,因為國企沒有效率,第二是政府融資平臺,還有房地產和影子銀行。但是, 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所有的優良資產都在大家說的風險領域,這說明中國的銀行都是遵循市場規律,都能夠規避風險賺到大錢。反觀外資銀行,當初加入WTO的時候,大家都在呼喊狼來了,中國的銀行馬上不行了,但是將近二十年下來,外資銀行在這一點聲音也沒有,什么原因?很大原因是外資總行認為在中國貸款不能貸給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不能做那些影子銀行,但結果是,外資銀行的不良資產并不低。
為什么銀行更愿意給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等貸款?
我講這么幾個很現實的問題。
首先銀行追求安全性,不僅是自己,更重要的我們是用客戶的存款資金去放貸款,所以我們要對存款負責,所以這個安全性特別講究。毫無疑問國有企業安全,它不會輕易倒閉,所以可以大膽地對國有企業放貸款,甚至明明看到這筆貸款放下去這個企業經營得不好也照樣敢貸,為什么?因為它不會倒閉。
很多人說國有企業沒有效率,我說,它不會虧我的錢,利息照樣會給我,我就是追求這個,我不追求它的效率,我追求我的效率,我的效率就是本金利息能收到,國有企業能滿足我這個要求,那就對了。我們 銀行當然也關注企業的效率,但關注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貸款本息的安全。只要貸款本息安全,企業效率的高低就無所謂了。政府融資平臺毫無疑問也是這個原因,這是第一點。
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是不是真的沒有風險?或者只有我們中國才這樣呢?也不是。90年代,外資銀行對于我們一些政府融資平臺也是無限制放貸款——只要政府有擔保,但經過廣國投破產事件后,外資就再也不敢給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了,因為它有過痛了。所以, 如果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該倒閉但不讓倒閉的話,銀行就無法做到競爭中性,平等對待所有企業,永遠會像現在這樣理性選擇。
第二,效率。貸款給國有企業、給政府融資平臺,包括我們這些影子銀行,投的方向基本上也是這些,一筆業務就是幾億、十幾億甚至于幾十億、上百億,我作為一個支行行長、客戶經理,我是去做幾十萬的業務這么一筆一筆做到十億要做到多久?效率上來講肯定做大筆業務,從經濟學來講也是這個道理。
第三,還是講效率,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的安全性如果說是無可置疑的話,意味著我在風險管理上幾乎不需要花什么精力,我只要表面上走得過去就行了,包括貸前、貸中、貸后的檢查或者風險管理都是一樣的,很簡單,這也是符合經濟學的定義的。但如果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評估它的風險要花很大的精力,貸前要花真功夫進行風險評估,貸了以后要進行風險的管理,得看住這個錢,這也是一個效率問題,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最后, 萬一真的出現了風險,總體上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還是能夠比較妥善地來處理,也就是說,真有損失也不會太大,這是一點;另外,對這些的放貸,基本上不會追究責任的,哪怕追究,也是象征性的。但如果是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那就麻煩了,那是實質性的要追究責任,不僅是實質性追究,往往是加重處罰。有時監管機構可能還得問一聲,這個客戶經理、行長,是不是和企業有那么點關系?如果有這個疑問更麻煩了,查得更狠。
所以我認為不是簡單的說民營企業風險高,銀行不愿意貸款,而是還有監管制度、政策和監管方式上的問題,正因為這樣的一些情況,所以導致銀行更愿意給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發放貸款。
你能說銀行沒有遵循市場規律嗎?我認為就是遵循了市場規律,所以金融的供給側改革,我覺得首先應該是監管理念、監管政策和監管方式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保證金融的供給能夠更有效。
劉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