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中國保理長河的足跡
- 2019-09-16 09:01:00
- 楊舸 轉貼
- 2995
中國保理業務量已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保理大國,并在全球保理市場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經 25 年的發展,中國保理業務有效地幫助企業盤活應收賬款、緩解企業資金占壓情況,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促進貿易、助推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卓越成就的背后,源自中國保理每一步的負重前行。
從零到世界領先的突破
近年來,保理業務在全球發展迅猛。盡管中國起步略晚,卻后來者居上,目前保理業務量已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保理大國,并在全球保理市場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回顧中國保理行業發展的歷史, 1987 年 10 月,中國銀行與 DISKO FACTORING BANK (德國貼現和貸款公司)簽署國際保理總協議,中國保理業務開始萌芽; 1993 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內最早加入 FCI 的會員單位,率先在國內開辦了國際保理業務,中國保理業務正式啟動。
在保理初步發展階段,我國保理業務規模、品種及服務水平都與國際同業相去甚遠。 FCI 統計數據顯示, 1993 年至 1999 年,我國每年的保理業務量不足 1 億美元,經過 7 年的發展,方于 2000 年突破了 1 億美元,達到 1.97 億美元。受全球經濟不振、國際貿易萎縮的影響,全球保理業務自 2009 年以來增速逐年放緩,中國同樣受到影響。然而,值得銘記的是在逆境中,中國保理于 2011 年迎來了令世界矚目的表現,保理業務量首次超過英國,躍居全球第一,并連續保持三年。
此后, 2015 ~ 2016 年期間,受累于全球經濟及貿易增速持續下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周期對貿易規模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盡管全球保理業務規模仍是高總量運行,但受到中國保理業務量大幅下降的影響, 2016 年,全球保理業務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不過,中國的保理業務量當年仍位居全球第二。 2016 年,中國保理業務量為 1.72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40.07% 。其中國際保理業務量 694.25 億美元,同比下降 43.09% ;國內保理業務量 1.23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40.99% 。
2017 年,全球貿易出現回暖跡象,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是帶動全球貿易復蘇的關鍵角色。經過 25 年的發展,根據 FCI 統計結果,中國保理業務量在 2017 年止跌企穩,達到 3.04 萬億元人民幣,增幅顯著,較 2016 年增長 34% ,占全球保理業務量的 15.6% ,重新成為全球第一大保理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的商業保理業務也飛速增長。
根據《中國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報告 (2017) 》, 2017 年我國商業保理業務量達 1 萬億元人民幣,連續 5 年實現高速增長,對中國整體的保理業務量貢獻突出。 2017 年, FCI 修正了其前期對中國保理業務量 2820 億歐元的統計結果,首次納入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商業保理業務量,修正后的統計結果為 4055.37 億歐元,扭轉了原來較上一年下降 7% 的統計數值為 34% 的正增長,并使亞太地區也出現了 9% 的正增長。這一轉換來自于中國商業保理的貢獻。
伴隨著保理規模的發展,中國的銀行保理業務組織架構、運營制度等日趨完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商業保理也在摸索中前行。在 FCI 歷年評比中,中國的銀行曾多次獲得獎項并長期蟬聯全球業務量第一;中國銀行業代表長期任職 FCI 管理層,有較強話語權。
從零散到規范化
保理業務的規范化對于保理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近 10 年以來,銀行保理及商業保理的行業自律機制組織及監管機構在保理行業規范方面均做出了系列舉措。
在銀行保理業務規范方面,為引導保理行業自律發展, 2006 年 11 月,由中國銀行牽頭,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 12 家中外資銀行在北京共同成立了我國第一個保理業務同業組織“中國保理商協會”。
2009 年 3 月 10 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中國保理商協會”基礎上組建“中國銀行業協會保理專業委員會”( FAC ),陸續制定了《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自律公約》《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規范》《國內雙保理業務合作協議范本 V1.0 (試行)》等規章,指導銀行保理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同時,為規范銀行保理業務, 2014 年 4 月,銀監會頒布了《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 5 號令)等制度,對商業銀行保理業務做了較為全面細致的監管規范要求,成為銀行辦理保理業務的主要參照標準。
在商業保理業務規范方面, 2012 年 11 月 26 日,我國首家及唯一的全國性商業保理行業自律組織“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 CFEC )成立,主任單位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截至 2017 年底,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共有正式會員單位 202 家,其中商業保理公司 155 家。
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已先后制定了包括《《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會員自律公約》、《保理業務操作風險評估服務機構自律管理辦法》、《商業保理從業人員自律公約》等規范制度。 2015 年,商業保理的主管部門商務部進一步頒布了《商業保理企業管理辦法(試行)》。
從簡單到豐富化
25 年來,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為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中國保理商積極創新,從初始以國際出口雙保理產品為主的單一產品到琳瑯滿目的各類創新保理模式,不但涵蓋了全球供應鏈金融論壇制定的《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中幾乎所有保理種類,還進一步擴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類保理產品。
除此之外,圍繞保理融資資金來源的延伸創新業務也紛紛試水,如保理資產證券化等業務。
自 2014 年中國資產證券化的發行采用“備案制”后,我國保理業資產證券化規模增長較快,交易所市場累計發行基礎資產為“保理融資”類的 ABS 共 11 只,合計金額 82.99 億元,發起機構為保理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
“中國式保理”走向國際
據 FCI 統計,全球保理業務構成以國內保理為主,國內保理約為國際保理業務量的 4 倍。 2017 年全球保理業務量 19.42 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內保理 15.58 萬億元,國際保理 3.84 萬億元。但是,中國的保理構成方面與全球構成有所差異,國內保理占比相對更高。 2017 年,中國國內保理業務量 2.55 萬億元,國際保理 0.49 萬億元,國內保理業務量約為國際保理業務量的 5 倍。
FCI 成員的國內保理業務以無追索權保理為主,其次為以提供融資為主的商業發票貼現、有追索權保理、代收業務占比較小。國際保理業務以出口保理為主,其次是出口商業發票貼現,進口保理占據份額較小(不足 15% )。
2016 年,我國的銀行國際保理業務中,出口保理占比約 87% ,進口保理約 13% 。國際保理業務以有追索權保理為主,其中,有追索權出口保理業務占國際保理比重約 78% ,占出口保理比重約 88% ,無追索權出口保理業務占國際保理比重約為 5% ,占出口保理比重約為 6% ;國內保理業務中,賣方保理占國內保理業務量的比重約 73% ,買方保理占比約 27% 。賣方保理中無追索權賣方保理占比約 38% ,有追索權賣方保理占比約 62% 。
商業保理公司的保理構成中融資型保理業務占比 99.9 %以上,業務類型則以有追索權保理、操作難度較低的國內保理為主。
互聯網時代的業務創新
隨著貿易數字化、電子商務及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供應鏈金融領域也向數字化平臺方向發展。根據國際商會 2018 年全球貿易金融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全球 56% 的受訪銀行開發了內部的特色供應鏈金融平臺, 27% 使用了外包金融科技公司平臺或其他銀行平臺, 17% 的銀行則兩種模式皆有。
在中國,保理商也積極探索保理的數字化發展,通過建立內部供應鏈金融平臺或者利用第三方平臺方式向客戶提供在線保理服務,并嘗試通過平臺沉淀的大數據進行授信風險管理及融資服務。目前國有五大行和部分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本上都已建成專業的線上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網銀、直連等方式與企業端實現在線連接,提供在線自助融資提款和現金管理等服務,并通過創建場景等方式獲客。
為鼓勵商業銀行應收賬款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也創建了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前期,該平臺實現了通過與中國銀行供應鏈金融系統對接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反向保理,今年又進一步實現了與中國銀行、核心企業的三方直連首筆全流程通用模式下在線應收賬款融資,為上游供應商提供全流程在線反向保理業務。
文章來源:保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