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承興控股供應鏈金融操作內幕: “高賣低買”循環刷單 創造巨額應收賬款憑證
- 2020-03-24 15:40:00
- 劉智遠 轉貼
- 3240
隨著諾亞財富“踩雷”承興國際控股事件爆發,后者隱秘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手法開始浮出水面。
多位與承興控股有過貿易往來的3C產品貿易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承興控股的做法并不復雜,先從上游企業A采購一批3C產品(主要是蘋果系列產品),再以較低價格出售給大型電商平臺,以此“換取”大量應收賬款憑證與采購合同并向金融機構申請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融資,在相關融資完成后,承興控股又會找一家關聯機構B以高價“回購”這批3C產品。
“于是,一個奇特的供應鏈融資閉環產生了。”一位熟悉承興控股操作內幕的3C產品貿易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通過旗下關聯機構的高賣低買(自賣自買),承興控股拿回了3C產品進而循環操作,可以將百萬價值3C產品“做”到上千萬貿易額,以此“虛構”約千萬應收賬款額度“套取”巨額供應鏈融資款。
他直言,在這個供應鏈金融鏈條里,承興控股肯定是虧損的。因此承興控股實控人羅靜一直希望通過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相關貿易金融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從而抬高股價獲取豐厚資本市場回報,以此填補日益擴大的業務虧損窟窿。但沒想到前些年股市低迷導致其收購的三家上市公司股價漲幅不大,不但令羅靜算盤落空,還導致承興控股供應鏈金融募資鏈條虧損越來越大,迫使她孤注一擲“制造”假發票繼續尋求供應鏈融資“借新還舊”,不料假發票被諾亞財富發現并報案,揭開了承興控股涉嫌供應鏈金融“欺詐”內幕。
“其間也有大型企業發現承興控股利用關聯公司自賣自買(高賣低買)獲取應收賬款憑證發票與貿易合同行為,擔心其中風險而迅速斷絕與承興控股的所有貿易往來。”這位3C產品貿易商向記者透露。然而,承興控股還是利用金融機構在供應鏈金融風控流程方面的諸多漏洞,成功從諾亞財富、云南信托、湘財證券等機構“套取”數十億資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在遭遇踩雷承興控股事件后,諾亞財富已決定從7月起,暫停供應鏈金融等“單一”非標類固收產品業務。
“ 高賣低買”循環刷單
“如果承興控股沒出事,羅靜可能會成為供應鏈金融融資領域的奇才。”上述熟悉承興控股操作內幕的3C產品貿易商坦言。
在他看來,這背后,是羅靜成功抓住電商平臺“刷單”現象與金融機構風控“流于形式”的痛點,虛構大量應收賬款合同向多家金融機構成功“套取”資金。
舉例而言,承興控股先從上游供應商A采購100萬元3C產品,以98萬元賣給大型電商平臺,以此換取應收賬款合同與電商采購貿易合同,再向金融機構申請供應鏈金融融資。巧妙的是,在完成相關融資后,她又通過另一家關聯公司B,以102萬元向大型電商平臺“回購”這批3C產品。
于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隨之出現,電商平臺不但通過承興控股高賣低買的“刷單”模式,獲得相應收益(在扣除相應的銷售返點后,電商平臺依然能拿到不菲的價差收益),還能擴大自身的銷售額;而承興控股則通過上述操作,又將這批3C產品拿在手里,不斷循環操作“擴大”自身貿易額,并“創造”更多應收賬款合同憑證,向金融機構獲取更大額度的供應鏈融資款。
“假設100萬元價值的3C產品,通過5次循環操作,就能創造500萬貿易額與應收賬款憑證發票,再向金融機構申請供應鏈融資獲得約400萬元(實際募資款可能是應收賬款額的7-8折),等于100萬元貨物創造400萬元募資款。”他指出。
承興控股之所以能套取金融機構如此“高”的供應鏈融資額,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在風控流程方面主要看重應收賬款憑證、采購合同、發票等資料是否齊全,相關貿易操作是否實現“三流合一”(即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合一),卻沒有關注上述供應鏈貿易賣家、最終買家是否存在“關聯交易”,讓承興控股有機可乘。
“承興控股為了瞞天過海,也花費了不少功夫。”一位熟悉承興控股供應鏈金融操作內幕的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比如部分金融機構要求合同面簽與雙錄(錄音錄像),承興控股就通過關系在大型電商平臺租用辦公室,并招人“冒名頂替”簽訂相關采購合同與應收賬款憑證,滿足金融機構相關風控要求。
他透露,這也是諾亞財富在產品存續期業務核查期間發現相關應收賬款付款方出現“一個姓名,兩個人”現象的原因之一。
“不是所有企業都被承興控股蒙蔽。”這位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承興控股就“出過事”——當時一家與承興控股有貿易往來的大型企業接到銀行電話,聽說承興控股打算用貿易流水賬進行貸款融資,于是它調查了與承興控股相關的所有貿易業務,發現相關貿易的上游賣家與下游買家承興控股旗下的關聯公司,由此擔心承興控股存在自賣自買“制造”應收賬款與貿易合同等行為,迅速中斷與承興控股的所有貿易往來。
然而,承興控股還是很快找到新融資渠道——他們發行金融機構風控流程往往“前緊后松”,即最初幾次合作都會嚴格逐一審核“三流合一”,以及合同面簽雙錄,一旦彼此建立信任關系,相關風控流程就有所放松;因此承興控股在最初數筆供應鏈金融融資合作里,提供完全真實的貿易流水單、應收賬款憑證與產品流向,到了雙方建立信任關系后,就采取上述自賣自買手法“虛構”應收賬款憑證發票與采購合同。
他透露,由于承興控股實控人羅靜通過上述手法募集的供應鏈融資款額度遠遠超過商品實際價值,因此她只需將少部分募資款用于付款給上游3C產品提供商A,剩余大部分募資款則拿來進行資本運作“謀求”更高收益。
豪賭資本市場牟利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向電商平臺不斷高賣低買以“創造”海量應收賬款合同憑證并回籠3C產品貨源,承興控股所構建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鏈必然面臨虧損窘境。
“為此承興控股設立了眾多殼公司C,專門處置虧損事宜。”上述3C產品貿易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些殼公司C的職責,就是以更高價格向關聯公司B采購相關3C產品,再通過關聯渠道將這批產品“低價”賣給承興控股,供后者循環操作“制造”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憑證,持續“擴大”貿易額與應收賬款融資額。
如此做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確保承興控股與關聯公司B都實現賬面盈利,既解決相關稅收問題及隱藏“自賣自買”的關聯交易行蹤,又能讓金融機構看到更好的財務表現,放心追加供應鏈金融融資額。
“這些年承興控股設立了上百家殼公司C用于處置虧損事宜,其中多數殼公司使用不到一年就關閉注銷了。”他透露。但是,這種虧損不會隨之消失,而是一直留在承興控股體系里,且隨著承興控股業務量迅猛擴張,相關虧損額同樣水漲船高。
多位熟悉承興控股資本運作的業內人士透露,為此承興控股實控人羅靜一直打算將3C貿易等業務注入所收購的3家上市公司,以此抬高上市公司業績與股價,進而獲取資本市場巨額收益以填補巨額虧損缺口。然而,前些年股市低迷導致股價漲幅不大,不但令羅靜算盤落空,還令相應虧損窟窿持續擴大而無法收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面對巨額虧損,羅靜最終決定孤注一擲,制造“假發票”套取供應鏈募資款借新還舊,不料這種行為被諾亞財富發現并報案。
在一位金融機構風控總監看來,承興控股之所以能多次成功套取金融機構供應鏈募資款,無形間折射出金融機構風控管理存在不少“漏洞”,比如只看合同發票與應收賬款憑證,不看商品賣家與最終買家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對面簽、雙錄等風控細節流于“形式”,不對簽字人真實性做核實等。
“這背后,是機構內鬼作祟,還是機構風控流程出現疏漏,需經偵部門調查作出判斷。”他指出。